那些你见过的世界,他们没见过。作者丨一车金华商韬略转载互联网文章,转载请联系客服微信:hstlkf华商韬略·华商名人堂ID:hstl8888图片:网络、图虫创意每逢佳节倍思亲,最好的方式是陪伴。从德国回国的朋友有没有这种感受——是“进城”的感觉:眼睛不够用,脑子跟不上,必须花一段时间来适应一下国内迅猛的生活节奏和科技发展。两国城市面貌截然不同:中国地铁里大家拿着智能手机最新款,德国地铁里古董诺基亚手机频繁闪现。一位年过七旬的德国老人,在接受《环球时报》采访时说,从前她对互联网有排斥情绪,觉得自己不用互联网依然可以滋润度日。然而,疫情来临后,这位老人对互联网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,“不会用互联网甚至无法‘独立’生活”,她没有办法远程医疗,也不会买东西,甚至没办法和隔离在外的亲人频繁交流。全世界的老年人,都害怕被互联网抛弃,他们被叫做“数字难民”。日本总务省最新数据显示,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据总人口数量的28.7%,为全球最高。71岁的日本新任首相菅义伟,上任不久后就严肃地抛出数字化课题。美国皮尤研究中心(PewResearchCenter)调查数据显示,美国“数字难民”中有32%认为互联网太难掌握万能投票器,其中8%说自己“太老了,学不会”。即使是在日新月异的中国,“数字难民”仍然存在。北京石景山海特花园小区,一位66岁的李姓老人也在受访时表示了搭上数字快车的重要性。“想用手机在网上买一些生活用品,可点开购物软件时,却无从下手。好不容易选了商品,却找不到‘付款’按钮”。老人因无健康码遭公交司机拒载,老人冒雨到柜台用现金交医保被拒收,老年人线上自助挂号遇阻,老人在银行被抬起做人脸识别……等新闻更是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。老人们没有想到的是,他们曾经被数字时代抛弃得有多快,如今搭上数字列车的速度就有多快。2021年2月,北京石景山那位不会使用智能机的李姓老人,已经能在家里捧着手机,一边玩“欢乐斗地主”,一边在微信上和好朋友聊天。不仅如此,李老还能教身边的老人们使用智能机,教他们如何购物,如何发朋友圈。从基本操作都不会,到能用手机打游戏、聊天,李老只经过了半年时间。她说要感谢社区。李老所在的社区开设了专门辅导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课程,一本《社区居民智能手机操作指南》也由社区和社区老人共同编著,被迅速推广至75个社区。这样的社区活动,自疫情以来屡见不鲜。疫情让老人“数字难民”的问题更加凸显,中国以及全社会因此立即展开行动,力争将老年人从“数字难民”的身份中解救出来。从2020年11月到2021年4月,国务院办公厅、工信部接连出台多项政策,帮助中老年网民更加深入地融入互联网生活。新闻、交通、金融、社交、购物、医疗等多个领域被集体无障碍化改造……中国企业也开始了积极探索模式,华为、OPPO等在内的国内主流手机几乎全部具备了“老人模式”“长辈模式”,致力于降低甚至砍掉老年人学习智能终端的门槛。多方努力正在让中国老人“数字脱贫”。2021年10月14日,正值重阳节,趣头条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传播学院融合传播研究中心、澎湃新闻,在走访调查了近千位老人后,发布了《2021老年人手机使用报告》。从这份报告中来看,中国老人正从“数字难民”向“数字红利享有者”过渡。老年人用手机上网最喜欢做什么?报告显示,老年人十分热爱学习。他们通过智能手机“学做菜”、“学广场舞”、“学游泳、太极、瑜伽等运动”。其中,排名di一的是“通过手机学做菜”,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有过这种行为;排名第二的是,投票和点赞,帮儿孙投票是他们最不亦乐乎的事情之一。让自己更加方便的“通过手机缴纳水电煤等公共事业费”,排在做菜和投票后面。报告中还有一项数据十分有趣。老年人群体购买智能手机的主要目的中,除了位列TOP1的“打电话、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”,位列第二位的是“获取新闻资讯”,排第三位的是“拍照和美化图片”。看到这项数据,我们也许可以想象到父母在家使用智能手机的画面,老爸捧着手机看新闻,老妈捧着手机拍照和修图,似乎和年轻人也没有太大区别,全都成了数字红利的享有者。就像报告中显示的那样,受访者中,使用智能手机的60岁以上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较高,超过80%的受访者认为挺幸福。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时,幸福感的来源是什么?学习、看新闻、拍照、修图,这都不是主要来源。趣头条发布的报告显示,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“智能手机的使用加强了亲子沟通”、“增进了我和子女的关系”——老人拿到智能手机的第一反应是,我能联系到我的孩子。另外,老年人的亲子关系越密切,亲子表达越主动,他们对智能媒介使用频率越高。“良好的代际沟通,子女和孙辈通过社交媒体与老人互动,如点赞、评论等,都有助于提升老人的主观幸福感”。在上海市三个区的社区访谈中,有老人肯定了家庭微信群的作用。他们会通过群聊问孩子回不回家吃饭,想吃什么,是否加班等。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,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人的幸福感。他们怕总打电话自己太啰嗦,怕孩子太忙,怕自己老了“招人烦”,但在家庭群里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,却能感觉其乐融融。一份调查过30.9万人、平均跟踪调查长达7.5年的综合评述显示,拥有好的亲密关系可让一个人的存活几率提高50%——等于多了半条命。有人说,老人只是害怕孤独,只要有人陪就好了,因此就像赵本山和宋丹丹出演的小品中那样,有人花钱给老人雇个保姆,甚至雇个人陪唠嗑。事实并非如此。报告中显示,有80%的老人也承认,智能手机帮助他们找到了更多的朋友,但这并不会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——子女是谁都替代不了的,心中某块空缺的地方,只有子女可以填满。就像前文提及的,老人拥有智能手机后,最喜欢做的事并不是帮自己买东西,最欣慰的也不是终于能自己挂号了,而是可以给自己的孙辈点赞,可以研究好吃的菜做给孩子吃。尽管老人的“数字难民”已经引发全社会的关注,老年大学开设了相应课程万能投票器,社区组织了相应的手机使用课程,网络上的视频课程也越来越丰富,但老年人最盼望的还是“子女和孙辈”更加耐心一些,教教自己——这是超过65%的老人的心声。“那我们就耐心多一点,回家多教教他们。”年轻人在情绪一时受到激发时,总会轻易许下这样的承诺。但事实上,通过趣头条的调查,我们发现,数字鸿沟的背后是情感鸿沟。如果数字鸿沟消失了,情感鸿沟依然存在,老人的幸福感也不会真正提升。一位31岁的年轻人,用“小吵每周,大吵每季”来总结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紧张程度。他总结说,自己和父母的消费观念、饮食观念、育儿观念都存在差异。“老人觉得什么都能凑合,水果要买便宜的,我倾向于买好的,方便的。”“爸爸血糖高,半夜说饿醒了,经常起来偷吃,吃咸鸭蛋,加两个煎鸡蛋、粥,然后我联系他晚饭好好吃,别喝粥。总之,就是他喜欢吃很多不健康食品,我担心,就会吵架。”几十位受访年轻人,每一位都能说出无数个和父母不和的例子。从客观角度来看,并没有的谁是谁非,但两代人的立场不同就容易产生代沟。趣头条调查后总结:在观念不同时,父母通常都是经验主义,习惯性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子女,子女不接受父母强加的观念时,父母和子女之间又缺少平等沟通。子女的问题则是普遍容易对父母缺乏耐心,过于强调“自我”的感受,缺乏换位思考。小时候万能投票器,爸爸妈妈耐心地教会我们叠被子、系鞋带,敏锐地洞察到你的每一点小心思,你觉得他们简直无所不能。长大后,他们的唠叨、偏执开始在你眼中放大。这不过是因为那些你见过的世界,他们没见过,你新学的知识他们没听过。当我们和时代一起越走越快,不要忘记给老年人一个窗口,带他们看看更大的世界。也不要忘记,回家后关注一下他们内心的小世界。 已关注关注重播分享赞视频加载失败,请刷新页面重试刷新视频详情✎THEEND出品人:毕亚军主编:杨倩 责编:周怡 刘彦潮美编:杨亚姣 运营:方乐迪 张婵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且未能核实版权归属,不为商业用途,如有侵犯,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华商韬略旗下公众号,欢迎关注市值观察聚焦上市公司市值与价值958篇转载互联网内容公众号华商名人堂聚焦头部、解构韬略,以深度转载互联网为特色的机构化财经自媒体。30篇转载互联网内容公众号投稿、约稿、商务合作及建议敬请联系:010-65580525zy@hsmrt.com 周总监◆◆◆本文系网易新闻•网易号【特色成长计划】签约账号【华商韬略】转载互联网内容◆◆◆未经授权,严禁转载,转载授权敬请联系小客服微信:hstlkf【星标】华商韬略,精彩不再错过“点赞”是喜欢,“在看分享”是真爱